我认为华盛顿的这种大转变颇具讽刺意味。(毕竟,互联网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但许多美国官员在讨论需要动用一切手段反击中国的必要性时,都表现出了他们内心的欧洲性。对华盛顿来说,战略自主已经成为一种束缚其全球竞争对手的方法,包括强行拉拢盟友(比如在芯片领域,荷兰和日本就是如此);在国内大举投资科技相关行业,通常是出于国内政治原因;将“开放和自由的互联网”精神与潜在的 TikTok 强制出售相结合,而对于美国以外的人来说,这充其量也只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如果美国对其战略自主的看法感到困惑,请为欧盟想一想。自从冯德莱恩将战略自主作为其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的核心内容以来,欧盟一直在努力定义这一术语的真正含义。欧盟内部有个笑话,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战略自主版本。对法国 RCS数据日本 来说 ,不管怎样,这都是为了促进法国的利益。对荷兰人来说,这是为了与美国结盟;对爱沙尼亚人来说,这是为了强大防御俄罗斯。对德国来说,这是为了保持与中国的关系,以促进国内出口产业。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政策研究员何塞·伊格纳西奥·托雷布兰卡告诉我:“战略自主是一个将欧洲人分裂开来的概念。”他补充道,对许多欧盟小国来说,“这是一个促进法国或德国利益的术语。”
大西洋两岸都愿意在科技和数字问题上展开激烈较量——通常以经济或国家利益的名义——这表明这些领域在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大博弈中的重要性(欧洲则试图代表第三条道路)。西方官员承认,北京的愿景基于中央计划、大规模国家投资和挑选赢家的意愿,这种愿景比许多人愿意承认的更为成功。这并不是说华盛顿、布鲁塞尔和其他民主国家会完全照搬北京的做法。但西方的战略自主肯定有中国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