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语史的角度来看,数字化转向不仅被宣扬,而且在众多出版物中得到记录,从而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科学史学中占据着牢固的地位。近几十年来问题向数字化的转变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早就知道,我们正处于一个数字技术对整个社会、对人文学科都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代,甚至在某些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因此在科学领域获得国家的支持和资助。[2]几乎所有关于数字人文的会议公告或文集都在前言中呼吁,强调数字的相关性,从而有助于其在话语史中扎根。
我们想强调的是,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数字化转型比近几十年来人文学科的通货膨胀转型更有希望,也会带来更多,因为它不仅有条不紊地重塑学科,而且还提供了跨学科的界面。除了专业讨论之外,这还影响档案馆和图书馆等基础设施的使用。
我们认为,对于人文学科来说,谈论“数字革命”是不恰当的,因为在我们看来,发展和转型过程奥地利电报数据 既没有爆炸性地重建我们学科的知识型,也没有带来克莱斯特意义上的“一切条件的颠覆”。相反,这是一个主导技术创新及其逐渐的社会沉淀的问题,因此,在我们眼中,这是一个数字主导文化的问题。即使新形成的数字人文学科在内容或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其可能性的极限,但它们在许多方面已经是新科学和知识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来源和文献在逻辑上成为研究数据。这种数字指导文化的映射从基础研究、数据收集和分析延伸到数据建模和数据归档。从数据生命周期的意义上来说,数据可以从那里反馈到研究过程。
这类领域开放得越多,各个学科,特别是被归类为人文学科的学科,就越必须问自己,他们希望在多大程度上在结构上和方法上回应这些趋势。[3]数字人文学科自我形象的一个关键问题仍然是,它是否应该被理解为一套工具,还是一个能够展示独特卖点、以独立知识主张为指导的自主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