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谁来保护我? »

Posted: Sun Mar 02, 2025 5:31 am
by jrineakter
“世界疯了”这句话并不罕见。焦虑渗透到这个巴别塔,在这里每个人都想表达自己的意见,陈述自己的选择,强加自己的享乐方式。公民有时会要求法官禁止喧哗。心理分析师被要求平息他所见到的孩子身上所反映出的焦虑。

年幼孩子的倾诉让我注意到操场上可能发生的事情:打架、骚扰(可能演变成虐待)、性侵犯……小受害者不再敢于打扰大人,因为被别人孤立而自我孤立,拒绝上学……在这里,社会不安找到了一个主体的僵局,将他们的亲密关系暴露在公共广场上。在这些孩子的心灵中,“他者”也是文明的“他者”,他们并没有以支持的身份进行干预[1]。 “谁来保护我? » “如果我最好的朋友不再敢和我说话,我还能相信谁、相信什么? » «而这个想自杀的‘青少年’…»

在心理分析师的办公室里,在真相与享受之间,受试者的症状浓缩了这些问题的僵局。一场噩梦,一次激动,一处展现的伤痛,一幅展示超能力梦想的画,都是单一潜意识产生的语言元素,用来 阿尔巴尼亚 WhatsApp 手机号码 向心理分析师表明其亲密关系。对于精神分析来说,这意味着在言语存在中存在着“一种逻辑上的必然性”,这赋予了主体的性存在以价值[2]。

如果拉康在1968年强调“并不是因为每个人都说话,所以每个人都说了些什么” [3],那是因为对他来说“知道自己被插入到哪种话语中”很重要。因此,如果有人说在这次疫情期间世界疯狂了,那并不一定意味着什么。但孩子们并不懂得如何认识到,他们也像我们一样,陷入了主导我们、推动我们消费的共同话语的有意义的表达之中。

2017 年,雅克-阿兰·米勒在都灵指出,“现代个人主义的兴起,与选择类别的提升相关”,产生了“消费个体” [4]。孩子是否已经成为一个消费者个体,就像这个学生只选择学习他感兴趣的东西一样?或者另一个人拒绝了那些不能让他满意的家人。一方面,知识被贬低;另一方面,家庭传统的主导标志却受到攻击。他们的理由是?他们认为,这些人太“自私”,无法为孩子提供他们有权从成年人那里得到的保护,与他们保持距离。卡米尔·库什内尔(Camille Kouchner)的书[5]对这一点很有启发。

拉康并没有说世界是疯狂的,而是说:“每个人都是疯狂的,也就是说是妄想的” [6]。在同一场都灵会议上,J.-A.米勒指出,拉康的这句话“以临床术语表述了”我们在当今世界所经历的一切,“现在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甚至是性别的选择” [7]。因此,个人主义可以让每个人,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相信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选择的对象,但也可以成为拒绝的对象。

正如 J.-A. 米勒所回忆的,还有拉康所称的“强迫选择”。 “强制选择”需要主体的“同意”。这是受试者与分析师会面时做出的选择。操场上孩子的父母可以采取“强制选择”的步骤,向心理分析师表达他们的担忧。对于他们和他们的孩子来说,这将能够体现这种“必需品”,使他们能够抵制[8]这种消费冲动。